【药材来源】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古代炮制方法】汉代有炙焦为末(《玉函》)、微炒(《金匮》)的方法。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火炮令内外赤黄”、及用酒浸蒸后炙酥尽为度(《雷公》)的方法。唐代有炙制(《千金方》)、蜜煎(《千金翼》)法。宋代增加了炒存性(《博济》)、纸裹醋浸煨(《苏沈》)、淡浆水炙(《证类》)、盐水浸炙、猪胆汁浸炙、油浸炙(《总录》)、爁制(《局方》)、炮、黄泥裹煨(《朱氏》)等方法。明、清时代又增加了炮再麸炒(《普济方》)、蜜炙(《医学》)、酥制(《纲目》)、涂麻油炙、姜汁炒、酒炒(《必读》)、长流水浸透,炭火炙(《大成》)、粳米拌炒(《得配》)、乌药煎汁吸入,去乌药(《从众录》)等炮制方法。
【现代炮制方法】1.甘草: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带皮或刮去皮,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带皮者为甘草片,不带皮者为粉甘草片。2.甘草梢:取净甘草,用刀剁下甘草的尾部(即细小部分),用水浸泡,切小段。干燥,筛去碎屑。3.蜜甘草:带皮者称炙甘草或炙草,不带皮者为炙粉草,或蜜粉草。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淋入净甘草片或粉甘草片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老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甘草片每100kg用炼蜜25kg。
【饮片性状】甘草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或斜片。表面黄白色,略显纤维性,中间有一较明显的棕色形成层环纹及放射状纹理,有裂隙,传统称为“菊花心”。周边棕红色、棕色或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质坚,有粉性。气微,味甜而特殊。甘草梢为类圆柱形小段,表面、断面、质地、气味均同甘草片。蜜炙甘草表面老黄色,微有光泽,略带黏性,气焦香,味甜。粉甘草表面淡黄色,显菊花纹,周边光洁,淡黄色,有刀削痕迹,质坚实、有粉性、气味同甘草。
【质量标准】甘草按干燥品计算,甘草水分不得过12.0%,总灰分不得过7.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0%,铅不得过百万分之五,镉不得过千万分之三,砷不得过百万分之二,汞不得过千万分之二,铜不得过百万分之二十。六六六(总BHC)不得过千万分之二,滴滴涕(总DDT)不得过千万分之二,五氯硝基苯(PCNB)不得过千万分之一。含甘草酸不得少于2.0%,含甘草苷不得少于0.50%。炙甘草含甘草苷不得少于0.50%,甘草酸不得少于1.0%。
【炮制目的】甘草味甘,性平。归心经、肺经、脾经、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能。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生甘草,味甘偏凉,长于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用于肺热咳嗽,痰黄,咽喉肿痛,痈疽疮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等。甘草梢多为生用,味甘偏凉,功专清热通淋,用于小便短赤、热痛,口舌生疮,胸闷心烦之心胃有热等。蜜甘草味甘偏温,以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力胜。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等。
【应用选择】1.生用(1)肺热咳嗽:常与鼠粘根、桔梗同用,具有清热止咳的作用,用于肺热咳嗽,痰热阻肺,咳嗽痰黄,或肺热咳血,如甘草鼠粘汤(《沈氏尊生书》);若与猪胆汁同用,用于小儿热嗽,或喘息,如凉膈丸(《圣惠方》)。(2)痈疽肿毒:常与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等同用,具有解毒疗疮的作用,用于疮疡肿毒,焮红疼痛,以及小儿胎毒。亦可单味熬膏应用,如国志膏(《普济方》)。(3)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具有宣肺利咽,清热解毒的作用,用于风邪热毒客于少阴,上攻咽喉,咽痛喉痹,咳嗽,如桔梗汤(《伤寒论》);亦可单用甘草煎水服,用于少阴咽痛,兼治舌肿,如甘草汤(《伤寒论》);若与玄参、桔梗、射干同用,用于阴虚火旺之咽痛,如甘桔元射汤(《四圣悬枢》);若与牛蒡子、连翘、麦冬等同用,用于咽痛失音,如甘桔牛蒡汤(《疹科正传》)。(4)脏躁:常与小麦、大枣同用,具有养心安神,补脾益气的作用,用于妇人脏阴不足,致患脏躁,精神恍惚,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呵欠频作,如甘麦大枣汤(《金匮》),现用于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属心阴不足者。(5)解毒:常与滑石同用,用于1059、1605、4049等有机磷制剂中毒;若与杏仁同煎服,缓解铅中毒;若与黑豆煮汁,用于砒中毒。(6)小便短赤:甘草梢常与生地、木通、竹叶同用,具有清热通淋的作用,用于小便短赤,热痛,口舌生疮,胸闷心烦之心胃有热等症,如导赤散(《药证》)。2.制用(蜜制品)(1)脾胃虚弱:常与人参、白术、茯苓同用,具有益气补脾的作用,用于脾胃虚弱,肠鸣泄泻,心腹胀满,全不思食,四肢倦怠,如四君子汤(《局方》);若与黄芪、人参、升麻等同用,用于脾胃气虚,中气不足,脏器下垂等症,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2)心悸脉代:常与人参、桂枝、生地黄等同用,具有益气复脉的作用,用于气虚血少,脉结代,心动悸,如炙甘草汤(义名复脉汤)(《伤寒论》)。(3)拘挛疼痛:常与白芍同用,具有缓急止痛的作用,用于腿脚挛急,或腹中疼痛,如芍药甘草汤(《伤寒论》)。(4)心下痞满:常与黄连、干姜、半夏等同用,具有益气和胃,消痞止呕的作用,用于胃气虚弱,气结成痞,而见纳谷不化,腹中雷鸣下利,心下痞硬而满,如甘草泻心汤(《伤寒论》)。此外,本品还有缓和药性,调和百药的功效。若与热药附子、干姜同用,能缓和附子、干姜之热,以防伤阴;若与寒药石膏、知母等同用,能缓和石膏、知母之寒,以防伤胃;若与泻药大黄、芒硝同用,能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使之泻而不速;若与补药党参、白术、熟地、当归等同用,能缓和其补力,使作用缓慢而持久;若与热药、寒药同用,又能起协调作用;故有“百药之首”和“国老”之名。
【现代研究】甘草中含有甘草甜素。乌拉尔甘草皂苷甲、乙、甘乌内酯以及7个皂苷元。甘草中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有:甘草苷、甘草苷元、异甘草苷、异甘草苷元、新甘草苷、新异甘草苷、异甘草呋喃糖苷、鼠李糖异甘草苷。还含有新异甘草黄酮醇、甘草香豆素、甘草素、甘草醇、异甘草醇、芒柄花黄素、甘草西定、甘草利酮、甘草新本脂素、β-谷甾醇。还含有7-甲氧基香豆素、伞花内酯、甘草多糖、正二十三烷、正二十六烷、正二十七烷、甘草酚。光果甘草的根和根茎中除分离得到甘草酸、甘草次酸外,尚获得去氧甘草次酸Ⅰ、去氧甘草次酸Ⅱ、18-a-羟基甘草次酸、异甘草次酸、甘草萜醇、甘草内酯。黄酮化合物有光果甘草苷、光果甘草苷元、异光果甘草苷、异光果甘草苷元、甘草黄酮A、甘草查耳酮、光甘草宁以及7-甲氧基香豆素、伞形花内酯、阿魏酸、门冬酰胺、甘露醇等。胀果甘草含甘草酸、甘草次酸、11-脱氧甘草次碱、β-谷甾醇、甘草次酸甲酯、甘草次酸乙酰化合物、乌拉尔甘草皂苷乙以及甘草查耳酮、甘草查耳酮甲,乙、甘草黄酮、甘草素、甘草苷、异甘草素、芒柄花素、4-7-二羟基黄酮、异甘草苷等。甘草具有保泰松或氢化可的松样的抗炎作用,其抗炎成分为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对炎症反应的Ⅰ、Ⅱ、Ⅲ期均有抑制作用。甘草次酸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作用,可引起镇静、催眠、体温降低和呼吸抑制。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对发热的大鼠、小鼠、家兔均有解热作用。炙甘草提取物有明显的抗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作用,甘草甜素对离体蟾蜍心脏有兴奋作用。甘草甜素对实验性家兔高脂血症有明显的降脂作用;小剂量的甘草甜素能使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的胆固醇降低,粥样硬化程度减轻,但大剂量反而无效。甘草酸能增强茶碱的利尿作用,能抑制家兔实验性膀胱结石的形成,能抑制雌激素对成年动物子宫的增长作用。而甘草甜素对大鼠有抗利尿作用,伴随着钠排出量减少,钾排出量也轻度减少,此作用通过肾上腺皮质激素来实现的。甘草次酸及其盐类也有明显的抗利尿作用,并认为甘草能增强肾小管对钠和氯的重吸收而呈现抗利尿作用。甘草浸膏及其单体成分对实验动物均有良好的抗溃疡作用,其治疗指数较高。甘草流浸膏能直接吸收胃酸,抑制基础的胃酸分泌量。甘草提取物对离体肠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若肠管处于痉挛状态时,则有明显的解痉作用。甘草流浸膏对AAP所致小鼠肝损害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甘草提取物呈现祛痰作用。生甘草与炙甘草同样具有显著提高小鼠对IV碳粒的廓清指数,提示它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活性。还具有抗病毒作用,抗菌作用,解毒作用。甘草中含有甘草甜素等水溶性成分,在浸泡切制时,应避免在水中长时间浸泡,否则会导致有效成分的流失。实验指出,若将甘草在水中浸泡48小时,则水溶性浸出物、甘草酸的含量分别损失9.89%、48.40%。而湿润48小时,损耗率分别为7.22%、4.49%。浸泡时间越长,甘草酸与水溶性浸出物的损失越大,含量越低。浸制时间长短与甘草酸和水溶性浸出物的损失并不成正比,在24小时以上的变化可忽略不计。由于甘草酸和水溶性浸出物的损失泡法较之润法为多,因此,甘草切制时应以湿润为主。分析表明茎内部甘草酸的含量是外皮的2.5倍而异甘草素不到一半,因此,除去外皮后改变了甘草酸及异甘草酸的比例,同时降低了苦味成分的含量。据实验,生甘草与六种不同加蜜量炙甘草之间,甘草酸的含量没有显著的变化,从而看出,甘草中的甘草酸含量与加蜜量多少无关。另有报道,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甘草、炒甘草及蜜炙甘草中甘草酸的含量,结果分别为:5.65%,5.06%,5.43%,指出蜜炙甘草其甘草酸含量仅略有减少。另有报道甘草经炮制加工成炙甘草,甘草酸含量降低20%左右,甘草黄酮含量有所提高。比较甘草及其3种炮制品中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异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除甘草苷含量蜜炙甘草高于蜜润甘草外,5种成分在4种样品中的含量依次为清炒甘草>;生甘草>;蜜润甘草>;蜜炙甘草。另外,蜜炙甘草增加了药材微量元素的含量,从而增强了药物的疗效。小白鼠痛阈测定实验证实,蜜炙甘草能增强缓急止痛的功效。免疫学指标炭粒廓清实验表明,炙甘草能提高小白鼠巨噬细胞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与健脾益气作用是相关的,炙甘草优于生品。炙甘草在对抗BaCI2诱发大白鼠心律失常方面,其作用强于生甘草。蜜炙甘草注射液对氯仿、肾上腺素、乌头碱,毒K和氯化钡诱发的动物心律失常均有对抗作用,并能减慢心率、延长P-R和Q-T间期,对抗异丙基肾上腺素的正性心率作用。炙甘草和甘草酸均可降低翻转小鼠离体小肠糖-钠转运电位,推测炙甘草和甘草酸可对Na+、K+-ATP酶产生抑制作用。用蜜炙甘草或烘甘草灌胃3天后,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和胆固醇含量有相似的下降,表现为促皮质激素样作用。而毒性炒甘草大于烘甘草。生甘草、蜜炙甘草和清炒甘草的解痉作用,不论是单独使用或是组方(甘草芍药汤)中均无显著差异,这可能与甘草经不同方法炮制后其解痉主要成分甘草黄酮配基及异甘草黄酮配基的含量无显著差异有关。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以甘草酸的含量为指标,对甘草作软化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甘草软化的最佳浸泡温度60℃,时间为1小时,加水量为4倍。蜜炙甘草所用的炼蜜应统一为中蜜,含水量为10%~13%,其质量应符合国家药典的规定。用蜜量要准确,以确保炙甘草片的质量。对蜜炙工艺中采用炒法和烘法的实验比较认为,两者饮片中主成分甘草酸的含量大体相同,而认为烘法易于控制温度,也适用于规模化生产,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远红外干燥法、恒温干燥法、微波干燥法蜜炙甘草均便于操作,温度和时间可控,炮制品外观性状和内部质量较传统法好,且质量稳定性好,利于贮存,但从炮制品甘草酸含量的角度看,远红外干燥法最好,恒温干燥法次之,微波干燥法稍逊。以甘草酸含量、性状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对远红外烘干法、恒温干燥法和微波干燥法蜜炙甘草的炮制工艺进行优选。结果远红外烘干法蜜炙甘草的最佳炮制工艺为:加蜜量25%,烘制温度75℃,烘制时间40分钟;恒温干燥法蜜炙甘草的最佳炮制工艺为:加蜜量25%,烘制温度60℃,烘制时间80分钟;微波干燥法蜜炙甘草的最佳炮制工艺为:加蜜量25%,中低火力,干燥时间5.5分钟。建昌帮谷壳作辅料蜜炙甘草是一种独特的蜜炙甘草法,谷壳质地疏松,蜜炙甘草后,能使之不黏成块,颜色加深,外形美观,并且谷壳有谷之精气,能增强甘草补中益气之功。
【附】1.近代炮制方法还有炒、麸炒等。2.文献摘录“入药须微炙,不尔亦微凉,生则味不佳。”(《衍义》)“生用大泻热火,炙之则温能补上焦中焦下焦之气……。”(《汤液》)“生甘平,炙甘温纯阳补血养胃。”(《普济方》)“生用消肿导毒治咽痛,炙则性温能健脾胃和中。”(《入门》)“大抵补中宜炙用,泻火宜生用。”(《纲目》)“甘草经蜜炙能健脾调胃。”(《集解》)“和中补脾胃,粳米拌炒,或蜜炙用。”(《得配》)
【总结】甘草的古代炮制方法有:火炙、火炮、炒制、蜜制、炭制、醋制、油制、煨制、姜制、酒制、酥制、胆汁制等。现代沿用生甘草片和蜜炙甘草片。其功能与主治也有所区别:生甘草与炙甘草都有补脾益气之功效,皆能适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等症,而生甘草更侧重于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等方面的应用。而炙甘草尤以益气复脉为特长,适用于心动悸,脉结代之症。这一始于《伤寒论》的传统经验得到了现代药理学的有力支持,炙甘草在对抗BaCl2诱发大鼠心律失常方面明显优于生甘草。实验还证明炙甘草提取液具有对抗乌头碱诱发兔心律失常的作用,并能加强蟾蜍离体心脏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在止痛作用的实验中,采用热板法和扭体法实验,测定其痛阈,结果表明炙甘草止痛作用非常显著,且优于生甘草。免疫学实验认为炙甘草能提高小鼠巨噬细胞功能,其作用强于生甘草。上述实验证实了炙甘草的药效作用和临床意义。甘草炮制工艺的研究,包括药材的软化、切制,蜂蜜品种和加蜜量以及蜜炙操作中的烘法与炒法等研究,都是以有效成分含量变化为依据的,部分实验还进行了药效学和毒理学的研究。因此,实验设计合理,结果可信。
相关推荐:
-
干姜炮制方法与标准
云母石炮制方法与饮片性
海狗肾炮制方法与饮片性
琥珀炮制方法与饮片性状
橘核炮制方法与饮片性状
金樱子炮制方法与标准
金银花炮制方法与标准
黄芪炮制方法与饮片性状
菊花炮制方法与标准
雷公藤炮制方法与饮片性
蟾酥炮制方法与标准
花蕊石炮制方法与饮片性
荔枝核炮制方法与饮片性
莲房炮制方法与标准
黑豆馏油炮制方法与饮片
玛瑙炮制方法与饮片性状
马钱子炮制方法与标准
金精石炮制方法与饮片性
虻虫炮制方法与饮片性状
蔓荆子炮制方法与标准
麻黄炮制方法与标准
漏芦炮制方法与标准
牡丹皮炮制方法与标准
龙胆炮制方法与标准
桑叶炮制方法与标准
肉豆蔻炮制方法与标准
人中黄炮制方法与饮片性
麦芽炮制方法与标准
青蒿炮制方法与标准
山楂炮制方法与标准
人中白炮制方法与饮片性
木香炮制方法与标准
礞石炮制方法与饮片性状
牛蒡子炮制方法与标准
女贞子炮制方法与标准
前胡炮制方法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