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炮制方法在古代有酒炙、酒浸、姜制等炮制法,现代炮制方法有生用、炒黄、酒炒等炮制法。蜈蚣炮制标准为水分不得过15.0%,总灰分不得过5.0%。

当前位置: 亳药网 > 中药炮制 > 蜈蚣炮制方法与标准

蜈蚣炮制方法与标准

【药材来源】蜈蚣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 koch的干燥体。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人头尾,绷直,干燥。

【古代炮制方法】晋代有烧灰制炭(《肘后》)法。南北朝刘宋时代有木末制(《雷公》)。唐代有炙法(《千金翼》)。宋代增加了酒炙、酒浸、姜制(《总录》),薄荷制(《局方》),酥制(《总微》),焙制(《急救》)等方法。明代有炒制、葱制、醋制(《普济方》),酒焙(《景岳》),火炮(《保元》)法。清代又增加了荷叶制(《备要》)、煅制(《大成》)、鱼鳔制(《治裁》)等炮制方法。此时,其炮制方法有十余种。

【现代炮制方法】1、蜈蚣:取原药材,除去竹片及头足,用时剪段或捣碎。2、焙蜈蚣:取净蜈蚣,除去头足,用文火焙至黑褐色质脆时,放凉。

【饮片性状】蜈蚣为除去头、足的干燥躯体,呈扁平的小段。背部棕绿色或黑棕色,有光泽,腹部棕黄色或淡黄色,质脆。具有特殊的刺鼻腥气,味辛而微咸。焙蜈蚣呈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焦腥气。

【质量标准】蜈蚣水分不得过15.0%,总灰分不得过5.0%,醇浸出物不得少于20.0%。

【炮制目的】蜈蚣味辛,性温;有毒。归肝经。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能。生蜈蚣有毒,生用搜风定搐力强,用于急慢惊风,破伤风,癫痫等,人煎剂多生用。外用,用于疮疡肿毒,瘰疬溃烂,毒蛇咬伤等。焙后降低毒性,矫味矫臭,使之干燥酥脆,便于粉碎,多入丸、散内服或外敷,功用同生品。

【临床应用】1、中风抽搐常与全蝎、独活、羌活、防风等同用,增强祛风通络止痛的作用。用于中风抽搐及破伤风后抽搐等症,如逐风汤(《参西录》)。2、疮疡肿毒常与雄黄研粉外敷,具有解毒散结的作用。用于疮疡肿毒,瘰疬溃烂,赤蛇咬伤,如不二散(《拔萃方》)。本品焙黄,研末,开水送服,或与黄连、大黄、生甘草同用,又可治毒蛇咬伤。3、口眼歪斜蜈蚣焙干研末,猪胆汁调敷患处(《吉林中草药》)。4、惊风抽搐常与全蝎同用,具有息风止痉的作用。用于急慢惊风等症的手足抽搐,角弓反射,如正痉散(《方剂学》)。5、风湿痹痛常与天麻、僵蚕、川芎等同用,具有通络止痛的作用,用于顽固性头部抽搐疼痛,风湿痹症。

【现代研究】蜈蚣含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还含脂肪油、胆甾醇、蚁酸及多种氨基酸。蜈蚣有去头、足的习惯,认为头、足的毒性大。据此进行头、足的化学成分分析,头、足和体所含的成分基本一致。因此,蜈蚣临床应用时,可以全体入药,充分发挥其疗效。另从文献研究角度提出,蜈蚣可以不去头足而用全蜈蚣;在炮制方法应经高温处理使熟,既能杀菌去腥解毒,又易酥脆便于研粉,药用安全,适于服用。蜈蚣含有毒成分,能引起过敏性休克,少量能兴奋心脏,大量能使心脏麻痹,并能抑制呼吸中枢。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乏力、不省人事、心悸及脉搏缓慢,呼吸困难,体温及血压下降。经焙制后可破坏其毒性物质,故可降低毒性。

【附】1、近代炮制方法还有炒黄、酒炒等。2、文献摘录“去头足,刮去腹中物,酒浸,炙香”(《普济方》)。“火炙,去头、足、尾、甲,将薄荷叶火煨用”(《从新》)。

【总结】蜈蚣古代炮制从不加辅料到加辅料的发展过程,大多数炮制方法出现在宋代至明代。近年来,各地的炮制规范中收载的大多是用焙法。由于蜈蚣气味腥臭,大毒。各种不加辅料炙法均能起到降低或消除毒性,矫正气味的作用。同时,经烘、炙、煨、焙、炒、炮、煅等方法加工后,质地变得酥脆而易于粉碎。娱蚣的各种加辅料炙法起两种作用,一是与不加辅料炙法者相同;二是增强药物的作用,辅料在其中起决定性因素。姜汁浸以姜为辅料的炮制法及葱汁浸焙法能增强其通经活络的作用;醋炙法能增强其解痉止痛的作用;薄荷叶炒法能增强其理气解郁的作用。青油涂焙、醋炙、蜜炙等法的目的则是去毒、矫味而不伤胃气。用鱼鳔炒法主要是为了除去其毒性,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关推荐: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