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来源】苦参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及小支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古代炮制方法】汉代有醋煮(《金匮》)的方法。晋代有酒煮(《肘后》)的方法。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米泔汁浸后蒸(《雷公》)的方法。唐代有炙制(《外台》)法。宋代增加了煨制(《圣惠方》)、炒黄(《证类》)、酒制(《妇人》)、酒炒(《疮疡》)等方法。元代有酒洗(《宝鉴》)法。明、清时代又增加了酒浸(《发挥》),酒浸湿蒸晒九次、油炒(《大成》),酒渍、醋渍(《本草述》),米泔浸炒(《尊生》),焙制(《幼幼》;),醋炒(《得配》)等炮制方法。
【现代炮制方法】1.苦参: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残留的根头,洗净,略浸,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2.苦参炭:取净苦参片,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内部焦黄色,喷洒少许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干。
【饮片性状】苦参为圆形或类圆形厚片,周边灰棕色或棕黄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外皮薄,多皱裂反卷,易剥落;切面黄白色,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有的可见同心性环纹,断面纤维性,质硬;气微,味极苦。苦参炭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味微苦涩。
【质量标准】苦参水分不得过11.0%,总灰分不得过8.0%,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20.0%。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总量不得少于1.2%。
【炮制目的】苦参味苦,性寒。归心经、肝经、胃经、大肠经、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的功能。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用治滴虫性阴道炎等。生品苦参味极苦,性甚寒,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水作用强。用于湿热黄疸,痢疾,带下,阴痒,小便涩痛,疥癣,皮肤瘙痒,麻风及滴虫性阴道炎等。苦参炭苦寒之性减弱,增加了涩味,以止血为主。用于血痢、便血及痔疮出血等。
【应用选择】1.生用(1)黄疸:常与龙胆、牛胆、生姜汁同用,具有清热除湿的作用,用于谷疸(《补阙肘后方》);若与龙胆、栀子、人参等同用,亦用于谷疸,如虞天民谷疸丸}若与黄连、黄芩、甜葶苈等同用,用于热病多有内瘀,即成黄疸,如苦参散(《圣惠方》)。(2)热毒痢:常与橘皮、黄连、黄柏等同用,具有清热燥湿的作用,用于热毒痢,如苦参橘皮丸(《千金》)。(3)赤白带下:常与牡蛎、雄猪肚同用,具有清热燥湿的作用,用于赤白带下(《积德堂经验方》)。(4)皮肤瘙痒:常与荆芥同用,具有祛风止痒的作用,用于心肺积热,肾脏风毒攻于皮肤,时生疥癞,瘙痒难忍,时出黄水,及大风手足烂坏,眉毛脱落,一切风疾,如苦参丸(《局方》);若与玄参、黄连、炒枳壳等同用,用于遍身瘙痒,癣疥疮疡,如苦参丸(《准绳》);若与菖蒲、蛇肉(酒浸)同用,用于一切癣,皮肤瘙痒,如苦参丸(《准绳》)。(5)阴痒:常与鹤虱草、威灵仙、蛇床予等同用,具有杀虫止痒的作用,用于阴痒,如塌痒汤(《疡医大全》)。(6)小便不利:常与当归、贝母同用,具有清热利尿的作用,用于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如当归贝母苦参丸(《金匮》);若与当归、贝母(炒)、滑石同用,用于妊娠胎满逼胞,小便艰难,淋沥不爽,但饮食如故,如苦参丸(《三因》)。(7)脂溢性皮炎:常与百部、野菊花、凤眼草等同用,具有灭菌止痒的作用,用于脂溢性皮炎,皮肤瘙痒症,单纯糠疹,玫瑰糠疹,如苦参酒(《朱仁康临床经验集》);若与野菊花、白鲜皮同用,用于脂溢性皮炎,如苦参水(《中医皮肤病学简编》)。2.制用(炒炭)(1)痔漏出血:苦参炒炭常与地榆、槐花炭、银花炭等同用,用治痔漏出血、便血;若与地黄(酒浸蒸)、蜂蜜同用,用于痔漏出血,肠风下血,酒毒下血,如苦参地黄丸(《外科大成》)。(2)血痢不止:单用苦参炒焦为末,水丸梧子大,米饮下,用治血痢不止(《仁存堂经验方》)。
【参考资料】根含多种生物碱(1%~2.5%),以d-苦参碱、d-氧化苦参碱为主,并含羟基苦参碱、N-甲基野靛碱、安那吉碱、膺靛叶碱、槐果碱、d-异苦参碱、槐胺、N-氧化槐果碱、槐定碱。另含黄酮类化合物:苦参啶、苦参酮、去甲苦参酮、苦参啶醇、苦参醇、新苦参醇、去甲苦参醇、异苦参酮、去甲脱水淫羊藿素,异脱水淫羊藿素、蛇麻素、异蛇麻素、芒柄花黄素、苦参醇A、B、C、D、E、F、G、H、I、J、K、L、M、N、0,5-甲氧基7,2,4-三羟基-8-异戊烯基二氢黄酮、3,7,4-三羟基-5-甲氧基-8-异戊烯基二氢黄酮。另从苦参根中分得一系列2-烷基色酮的衍生物,苦参苯醌A以及大豆皂苷、Sophoraflavoside。苦参对心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苦参对氯仿一肾上腺素、乌头碱及哇巴因等药物所致的心律失常有明显的对抗和预防作用。猫静注苦参注射液,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苦参对组胺引起的豚鼠哮喘具有明显的对抗作用。酚红排泄法证明,小鼠灌服苦参总碱、黄酮等成分,有明显祛痰作用。苦参生物碱对小鼠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即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减少空斑形成细胞数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苦参总碱对正常家兔外周血白细胞有明显升高作用。苦参生物碱能明显对抗巴豆油等诱发的实验动物的渗出性炎症。能明显抑制小鼠的自发活动,亦能明显对抗中枢兴奋药苯丙胺、咖啡因所致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苦参碱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乙型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据实验研究,在苦参加工切片过程中,水浸泡时间是影响苦参饮片质量的主要因素,如浸泡时间过长,苦参主要有效成分生物碱流失量达34.5%,从而降低饮片质量。而采用冷压浸润法能缩短浸泡时间,减少生物碱成分的损失,并缩短加工周期,也减少药材的污染。用硅钨酸盐法测定了不同加工所得饮片中总生物碱的含量,结果表明,几种方法中以鲜药材直接加工的饮片生物碱总重量最高,次之是蒸法、米水浸法和水浸法。干苦参切片适当缩短浸泡时间,可减少苦参总碱的损失量。据报道,厚度、形状对苦参饮片质量均有显著影响。1~3毫米的生饮片水溶性物质百分含量及苦参总碱的含量显著高于4~6毫米和9~12毫米的饮片。斜片表面积较横片或直片大,因此,苦参饮片规格标准以切制成1~3mm左右的斜片为佳。从薄层定性结果来看,除蒸品和炒炭品斑点略小外,其余各生、制品斑点基本相一致。从苦参生物碱含量测定结果来看,以酒炙品含量最高(3.31%),而炒炭品含量最低(1.93%),而麸炒品、炒黄品、醋炙品与生品比较,差异不大。苦参不同炮制品中苦参碱含量大小依次为:炒炭品>;炒黄品>;酒炙品>;醋炙品>;麸炒品>;生品;氧化苦参碱含量大小依次为:生品>;酒炙品>;麸炒品>;炒黄品>;醋炙品>;炒炭品。
【附】1.近代炮制方法还有炒、麸炒等。2.文献摘录“糯米泔浸一宿,蒸二时久,晒干,少入汤药,多作丸服。治疮浸酒,治肠风炒至烟起为末”(《入门》)。“炒黄为末,米饮调服,治肠风下血热痢”(《本草正》)。“醋炒,治少腹热痛。酒炒治时症热结”(《得配》)。
【总结】苦参的古代炮制方法有醋制、酒制、炙制、炒制、煨制、油制、焙制等法,文献中的“香参丸”即为酒炒入方,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托里解毒汤(《保元》)亦用酒炒品。而医籍记载,用于血痢的单方苦参一味,系用炒焦品。据《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一书收载,现代临床应用,多以生品和炭品入药,尤以生品多用。苦参炭常与地榆炭、槐花炭等同用,治便血、痔漏出血等。苦参的主要成分为生物碱类,如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等,尚含黄酮类成分等。目前,苦参炭止血作用机理的研究尚待深入。
相关推荐:
-
干姜炮制方法与标准
云母石炮制方法与饮片性
海狗肾炮制方法与饮片性
琥珀炮制方法与饮片性状
橘核炮制方法与饮片性状
金樱子炮制方法与标准
金银花炮制方法与标准
黄芪炮制方法与饮片性状
菊花炮制方法与标准
雷公藤炮制方法与饮片性
蟾酥炮制方法与标准
花蕊石炮制方法与饮片性
荔枝核炮制方法与饮片性
莲房炮制方法与标准
黑豆馏油炮制方法与饮片
玛瑙炮制方法与饮片性状
马钱子炮制方法与标准
金精石炮制方法与饮片性
虻虫炮制方法与饮片性状
蔓荆子炮制方法与标准
麻黄炮制方法与标准
漏芦炮制方法与标准
牡丹皮炮制方法与标准
龙胆炮制方法与标准
桑叶炮制方法与标准
肉豆蔻炮制方法与标准
人中黄炮制方法与饮片性
麦芽炮制方法与标准
青蒿炮制方法与标准
山楂炮制方法与标准
人中白炮制方法与饮片性
木香炮制方法与标准
礞石炮制方法与饮片性状
牛蒡子炮制方法与标准
女贞子炮制方法与标准
前胡炮制方法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