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菀的药材性状鉴定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有纵皱纹;质较柔韧,气微香,味甜、微苦,紫菀的药材显微鉴定中柱小,木质部略呈多角形;韧皮部束位于木质部弧角间。

当前位置: 亳药网 > 中药鉴定 > 紫菀的鉴别方法

紫菀的鉴别方法

【鉴定中药材名】紫菀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菊科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 L.f.的干燥根及根茎。菀,由宛字演化而来。本植物的须根表面紫色而质地柔宛,故名紫菀。

【药材历史考证】紫菀的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云:“紫菀,近道处处有,生布地,花亦紫,本有白毛,根甚柔细。”以上所述与现代商品紫菀相符。《本草图经》曰:“今耀、成、泗、寿、台、孟州,兴国军皆有之,三月内布地生苗叶,其叶三四相连,五月、六月内开黄紫白花,结黑子,本有白毛,根甚柔细,二月、三月内取根,阴干用。”并附有“成州紫菀”、“解州紫菀”、“泗州紫菀”图。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可知古代所用紫菀,花已有黄、紫、白三种。其中“成州紫菀”的成州即今甘肃省成县,所产紫菀,有基生叶,与今所用紫菀相符。

【植物形态鉴定】多年生草本,高40~50cm。根茎粗短,密生多数须根。茎直立,基部有纤维状枯叶残存,被疏粗毛,有疏生的叶。基生叶在花期枯落,叶片长圆形或椭圆状匙形,基部渐狭成长柄,连柄长20~50cm,宽3~13cm,顶端尖,边缘有具小尖头的圆锯齿或浅齿。茎生叶互生,茎下部叶匙状长圆形,较小,边缘有密锯齿;茎中上部叶全缘或有浅齿。全部叶厚纸质,两面被短粗糙毛,中脉粗壮,侧脉5~10对。头状花序在茎枝顶排列成复伞房状;总苞半球形,长7~9mm,直径10~25mm;总苞片3层,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外层长3~4mm,全部或上部草质,被密短毛,内层长达8mm,边缘膜质且带紫红色,有草质中脉;每个头状花序有20余个舌状花,舌片蓝紫色,长15~17mm;管状花长6~7mm。瘦果倒卵状长圆形,长2.5~3mm;冠毛污白色或带红色,长6mm。花期7~9月,果期8~10月。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根茎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顶端有茎、叶的残基,质稍硬。根茎簇生多数细根,长3~15cm,直径0.1~0.3cm,多编成辫状;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有纵皱纹;质较柔韧。气微香,味甜、微苦。

【药材显微鉴定】根横切面:表皮细胞多萎缩或有时脱落,内含紫红色色素。下皮细胞1列,略切向延长,侧壁及内壁稍厚,有的含紫红色色素。皮层宽广,有细胞间隙;分泌道4~6个,位于皮层内侧;内皮层明显。中柱小,木质部略呈多角形;韧皮部束位于木质部弧角间;中央通常有髓。根茎表皮有腺毛,皮层散有石细胞及厚壁细胞。根及根茎薄壁细胞含菊糖,有的含草酸钙簇晶。

【药材理化鉴定】1.取本品粉末2g,加水20ml,置60℃水浴上加热10分钟,趁热滤过,放冷。取滤液2ml,置带塞试管中,用力振摇1分钟,产生持久性泡沫,10分钟内不消失。2.取本品粗粉2g,加石油醚(60℃~90℃)20ml,加热回流提取3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约2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紫菀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v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二硝基苯肼试液。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斑点;105℃加热10分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生境分布】生于低山阴坡湿地、山顶、草地及沼泽地。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河南等省区。亦有栽培。

【采集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有节的根茎(习称“母根”)和泥沙,编成辫状晒干,或直接晒干。

【饮片炮制】1.紫菀: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厚片,干燥。2.蜜紫菀:取紫菀片,照蜜炙法(附录)炒至不粘手。

【性能功用】辛,苦,温。归肺经。润肺下气,消痰止咳。用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劳嗽咳血。内服:5~9g,水煎服。

【附注】置阴凉干燥处贮藏。

相关推荐: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