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中药材名】土鳖虫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鳖蠊科昆虫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或冀地鳖Polyphaga plancyi Bolivar[Steleophagaplancyi( Boleny)]的雌虫干燥体。此虫栖于土地中,形似鳖状,故名土鳖虫或地鳖虫。
【药材历史考证】土鳖虫,原名蟅虫,又名地鳖虫。其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云:“生河东川泽及沙中、人家墙壁下土中湿处。”《本草经集注》云:“形扁扁如鳖,故名土鳖,而有甲,不能飞,小有臭气,今人家亦有之。”《新修本草》云:“此物好生鼠壤土中及屋壁下,状似鼠妇,而大者寸余,形小似鳖,无甲,但有鳞也。”并有附图。根据以上本草所述及附图考证,与现今药用的土鳖虫相符。
【动物形态鉴定】1.地鳖:雌虫黑色,有光泽,体长约35mm。体卵圆形,背腹扁平,但胸部和腹部的背板隆起较高。胸背板三节,前胸背板发达,盖于头部。头小,隐于前胸的腹面,口器咀嚼式。触角念珠状,长约20mm。复眼大,肾形,围绕于触角外缘的上方。前胸背面被有细而短的密毛,背板中央有不规则的细小花纹。完全无翅。胸部有足三对,强劲有力,胫节具有大而粗的刺,前足胫节有8刺位于末端部分。1刺单独位于中部下缘。腹部背板9节,呈覆瓦状排列,第1腹节极短。腹板不发达,第8、9两节腹板缩藏于第7腹板的里面,腹端肛上板横向近长方形,其后缘乎直,中央有小切口;生殖器不突出。雄虫淡褐色,无光泽。体长约35mm,宽约20mm,背腹扁平。头小,隐于前胸腹面。触角与复眼同雌虫。前胸背板宽大于长,最宽部约10mm,颜色较其他部分深,仅前缘处具黄色边缘。前胸前缘呈波状,前翅革质,后翅膜质,前翅亚缘脉分枝不明显。翅两对,长于腹部,淡褐色,密布不规则的深色细碎斑。2.冀地鳖与地鳖主要区别特征:雌虫腹端肛上板后缘稍凸出,切口较明显;雄虫前胸前缘弓起,前翅亚缘脉分枝明显。
【药材性状鉴定】1.地鳖:呈扁平卵形,长1.3~3cm,宽1.2~2.4cm,前端较窄,后端较宽,背部紫褐色,具光泽,无翅。前胸背板较发达,盖住头部;腹背板9节,呈覆瓦状排列。腹面红棕色,头部较小,有丝状触角1对,常脱落,胸部有足3对,具细毛和刺。腹部有横环节。质松脆,易碎。气腥臭,味微咸。2.冀地鳖:长2.2~3.7cm,宽1.4~2.5cm。背部黑棕色,通常在边缘带有淡黄褐色斑块及黑色小点。
【药材显微鉴定】本品粉末灰棕色。体壁碎片深棕色或黄色,表面有不规则纹理,其上着生短粗或细长刚毛,常可见刚毛脱落后的圆形毛窝,直径5~22μm;刚毛棕黄色或黄色,先端锐尖或钝圆,长12~270μm,直径10~32μm,有的具纵直纹理。横纹肌纤维无色或淡黄色,常碎断,有细密横纹,平直或呈微波状,明带较暗带为宽。
【生境分布】喜栖于阴暗潮湿、腐殖质丰富的松土中及枯枝落叶下、石下,住宅厨房、灶脚、墙角以及柴草堆下。白天常伏于松软而潮湿的土中,夜晚外出活动。地鳖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冀地鳖分布于河北、陕西、甘肃、青海、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省。
【采集加工】捕捉后,置沸水中烫死,晒干或烘干。
【饮片炮制】炒照清炒法炒至微黄色。
【性能功用】咸,寒;有小毒。归肝经。破瘀血,续筋骨。用于筋骨折伤,瘀血经闭,癓瘕痞块。内服;3~9g,水煎服。孕妇禁用。
【附注】1.置通风干燥处,防蛀。2.广东、广西、福建、安徽等地曾以光蠊科昆虫东方厚片蠊Opisthoplatia orientalis Burm.混作地鳖药用,称金边地鳖。其药材性状特征:虫体呈长卵形而扁,长30~35mm,宽15~20mm,背面黑棕色,有光泽,呈甲壳状,有10个横节,第一节较宽,边缘有黄色狭边,以下9节边缘为红棕色,每节均有锯齿。第2、3节的两侧各有1对特异的翅状物。腹面红棕色。头部位于前胸之下,多脱落,足3对生于胸部。体轻。气腥臭,腹内泥土较少。本品与地鳖来源、功效不同,不可混用。
相关推荐:
-
紫菀的鉴别方法
芫花的鉴别方法
泽泻的鉴别方法
泽兰的鉴别方法
旋覆花的鉴别方法
赭石的鉴别方法
鸭跖草的鉴别方法
血余炭的鉴别方法
徐长卿的鉴别方法
紫河车的鉴别方法
益智的鉴别方法
续断的鉴别方法
昆布的鉴别方法
西河柳的鉴别方法
菟丝子的鉴别方法
路路通的鉴别方法
胡椒的鉴别方法
莱菔子的鉴别方法
马勃的鉴别方法
地肤子的鉴别方法
海藻的鉴别方法
海风藤的鉴别方法
鸡冠花的鉴别方法
猪苓的鉴别方法
紫石英的鉴别方法
马兜铃的鉴别方法
柏子仁的鉴别方法
松花粉的鉴别方法
檀香的鉴别方法
猫爪草的鉴别方法
两头尖的鉴别方法
瞿麦的鉴别方法
太子参的鉴别方法
鱼腥草的鉴别方法
知母的鉴别方法
冬瓜皮的鉴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