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鲜皮的植物形态鉴定为多年生草本,高达1m,根数条丛生,具强烈的羊膻气,总状花序顶生。白鲜皮的药材性状鉴定呈卷简状,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有羊膻气,味微苦。

当前位置: 亳药网 > 中药鉴定 > 白鲜皮的鉴别方法

白鲜皮的鉴别方法

【鉴定中药材名】白鲜皮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芸香科植物白鲜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的干燥根皮。鲜,有羊膻之义。本植物的根呈白色,具有羊膻气,故名白膻,又名白鲜。其根皮入药,名白鲜皮。

【药材历史考证】白鲜的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云:“近道处处有,以蜀中为良,俗呼为白羊鲜,气息正似羊膻,或名白膻。”《新修本草》云:“此药叶似茱萸,苗高尺余。根皮白而心实,花紫白色。根宜二月采,若四月五月采,便虚恶也。”《本草图经》曰:“今河中、江宁府、滁州、润州亦有之。苗高尺余。茎青,叶稍自如槐,亦似茱萸,苗高尺余。四月开花,淡紫色,似小蜀葵。根似蔓菁,皮黄白色而心实。四月五月采根,阴干用。”并附有“江宁府白鲜”和“滁州白鲜”图。根据以上本草图文考证,与现今白鲜Dictamnus dasy-catpus Turcz.相符。白鲜皮之名见载于《药性论》。

【植物形态鉴定】多年生草本,高达1m,全株具特异气味。根数条丛生,长圆柱形,具强烈的羊膻气,外皮灰白色或近灰黄色,内面白色,木心坚硬,新鲜时易与皮部分离。茎直立,基部木质化,通常无毛,上部多分枝,常被白色细柔毛和腺体。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长2.5~4cm;小叶通常9片,有时可达13片,基部1对小叶最小,无柄,小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3~11cm,宽1.5~4.5cm,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稍不对称,边缘有细锯齿,两面沿脉有细柔毛(尤以下面毛较多),密布明亮腺点,叶柄和叶轴两侧有狭翅。总状花序顶生,长达30cm;花梗长1~2.5cm,基部有1线状苞片,中部以上有狭披针形小苞片1~2;萼片5,披针形,长约1cm,基部愈合,宿存;花轴、花梗、苞片及萼片均密被细柔毛和腺体;花瓣5,长圆形,淡红色或白色,带淡红紫色脉纹,上面4片等长,向上伸展,下面1片较大,略向下弯曲,长2~3cm,宽5~8mm,先端突尖,基部具爪;雄蕊10,花丝扁线形,长约3cm,花药黄色,近球形;子房上位,卵圆形,具短柄,长及宽约4mm,5室,密被柔毛和腺体,花柱线形,长约5mm,被细柔毛,柱头头状,短小而不明显。蒴果,5裂,外被棕黑色腺毛及柔毛,内含种子2~3粒;种子近球形,直径约3mm,黑色,有光泽。花期4~7月,果期6~8月。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呈卷简状,长5~15cm,直径1~2cm,厚2~5mm。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具细纵皱纹及细根痕,常有突起的颗粒状小点;内表面类白色,有细纵纹。质脆,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断面不平坦,略呈层片状,剥去外层,迎光可见闪烁的小亮点。有羊膻气,味微苦。

【药材显微鉴定】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皮层狭窄,纤维多单个散在,黄色,直径25~100um,壁厚,层纹明显。韧皮部宽广,射线宽1~3列细胞;纤维单个散在。薄壁组织中有多数草酸钙簇晶,直径5~30um。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山坡、疏林下、灌木丛中或开阔的多石山坡及平原草地。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江苏、安徽、江西、山东、贵州、四川等省区。

【采集加工】春、秋二季采挖根部,除去泥沙及粗皮,剥取根皮,干燥。

【饮片炮制】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厚片,干燥。

【性能功用】苦,寒。归脾经、胃经、膀胱经。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用于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风疹,疥癣疮癞,风湿热痹,黄疸尿赤。内服:4.5~9g,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粉敷患处。

【附注】置通风干燥处贮藏。

相关推荐: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