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的药材性状鉴定老根中间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状或已成空洞,气微,味苦,黄芩的药材显微鉴定石细胞类圆形、类方形或长方形,壁较厚或甚厚,木栓细胞棕黄色,多角形。

当前位置: 亳药网 > 中药鉴定 > 黄芩的鉴别方法

黄芩的鉴别方法

【鉴定中药材名】黄芩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

【药材历史考证】黄芩的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吴普本草》云:“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茎空中,或方圆,高三四尺,四月花紫红赤。五月实黑,根黄。”《名医别录》云:“生秭归川谷及冤句。”秭归,即今湖北秭归县。冤句即今山东菏泽县。《本草经集注》云:“秭归属建平郡。今第一出彭城,郁州亦有之。圆者名子芩,为胜。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彭城即今江苏铜山县。郁州即今江苏灌云县。《新修本草》云:“叶细长,两叶相对,作丛生;亦有独茎者。”《本草图经》曰:“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皆有之。苗长尺余,茎干粗如箸,叶从地四面作丛生,类紫草,高一尺许,亦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紫花,根黄,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本草纲目》曰:“宿芩乃旧根,多中空,外黄内黑,即今所谓片芩。故又有腐肠、妒妇诸名。妒妇心黯,故以比之。子芩乃新根,多内实,即今所谓条芩。或云西芩多中空而色黔,北芩多内实而深黄。”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古代所用黄芩原植物与现今所用黄芩相符。

【植物形态鉴定】多年生草本。根圆锥形,粗壮,断面鲜黄色。茎四棱形,高30~120cm,自基部分枝多而细,基部稍木化。叶对生,近无柄;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45mm,宽3~12mm,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密被下陷的腺点。总状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常再于茎顶聚成圆锥花序;苞片下部者似叶,上部者远较小;花萼二唇形,上唇背部有盾状附属物;花冠紫色、紫红色至蓝色,冠檐二唇形,上唇盔状,下唇宽,花冠管细,基部明显膝曲;雄蕊4,稍露出,药室裂口有白色髯毛;子房4深裂,具极短子房柄,生于环状花盘上,花柱基生,先端2浅裂。小坚果卵球形,黑褐色,具瘤,包围于增大的宿萼中。花期7~8月,果期8~10月。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间红棕色;老根中间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状或已成空洞。气微,味苦。

【药材显微鉴定】本品粉末黄色。韧皮纤维单个散在或数个成束,梭形,长60~250μm,直径9~33μm,壁厚,孔沟细。石细胞类圆形、类方形或长方形,壁较厚或甚厚。木栓细胞棕黄色,多角形。网纹导管多见,直径24~72μm。木纤维多碎断,直径约12μm,有稀疏斜纹孔。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直径2~10μm,脐点明显,复粒由2~3分粒组成。

【药材理化鉴定】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加热回流15分钟,滤过。取滤液Iml,加醋酸铅试液2~3滴,即生成橘黄色沉淀;另取滤液1ml,加镁粉少量与盐酸3~4滴,显红色。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草坡地或荒地上。分布于辽宁、黑龙江、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河南、山东、四川等省区。江苏有栽培。

【采集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饮片炮制】1.黄芩:除去杂质,置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透,切薄片,干燥;或蒸半小时,取出,切薄片,干燥(注意避免曝晒)。2.酒黄芩:取黄芩片,照酒炙法炒干。

【饮片鉴别】1.黄芩:本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外表皮黄棕色至棕褐色。切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具放射状纹理。2.酒黄芩:本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外表皮棕褐色,切面黄棕色,呈放射状纹理,略带焦斑,中间部分有的呈棕色。

【性能功用】苦,寒。归肺经、胆经、脾经、大肠经、小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内服:3~9g。水煎服。

【附注】1.置通风干燥处贮藏。2.《中华本草》引《本草纲目》载:“宿芩乃旧根,多中空,即今所谓片芩。子芩乃新根,多内实,即今所谓条芩。或云西芩多中空而色黔,北芩多内实而深黄。”漏引其“外黄内黑”;“故又有腐肠、妒妇诸名。妒妇心黯,故以比之”。错漏13字之多。由此可见,《中华本草》引用古文献不规范,读者须加以注意。

相关推荐: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