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角的药材性状鉴定类白色或黄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质坚硬,气微,味淡,羚羊角的药材显微鉴定束多呈双凸透镜形;角质部波浪形不明显,束呈椭圆形至类圆形。

当前位置: 亳药网 > 中药鉴定 > 羚羊角的鉴别方法

羚羊角的鉴别方法

【鉴定中药材名】羚羊角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 Linnaeus的角。

【药材历史考证】羚羊角的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云:“生石城山川谷及华阴山。”《本草经集注》云:“今出建平、宜都诸蛮中及西域。多两角,一角者为胜。角甚多节,蹙蹙圆绕。别有山羊角,极长,惟一边有节,节亦疏大,不入药用。”《新修本草》所载羚羊角产地有“南山、商、浙”,“梁州、直州、洋州”等,形状为“细如人指,长四五寸,蹙文细者。”《本草图经》曰:“今秦、陇、龙、蜀、金、商州山中皆有之。戎人多捕得来货,其形似羊也,青而大,其角长一二尺,有节如人手指握痕,又至坚劲,今入药者皆用此角。”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古代羚羊角产地主要为今之甘肃、青海、新疆、陕西、四川、内蒙古西南部及宁夏等地区。从产地、角形的记载分析,古代所用的羚羊角主要为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的鹅喉羚、黄羊、小羚羊、斑羚等动物的角。《本草汇言》曰:“羚羊角白亮如玉,长七八寸。”《本草从新》曰:“羚羊角明亮而尖,不黑者良。”近代《增订伪药条辨》谓羚羊角曰:“亦有黑白二种,……近年以白者为重。故市上仅有白羚羊,黑者多无觅。”以上所述色白之羚羊角与现代所用赛加羚羊角药材相符。可见赛加羚羊角在明代已广泛药用,并逐渐被视为羚羊角之佳品。

【动物形态鉴定】身体大小与黄羊相似,长1~1.4m,体重雄兽为37~60kg,雌兽约29~37kg,头型较特别,耳郭短小,眼眶突出。鼻端大,鼻中间具槽,鼻孔呈明显的筒状,整个鼻子呈肿胀鼓起,故名高鼻羚羊。雄羊具角一对,不分叉,角自基部长出后几乎竖直向上,至生长到整个角的1/3高度时,两角略向外斜,接着又往上,往里靠近再又微微向外,最后两角相向略往内弯。角尖端平滑,而下半段具环棱。角呈半透明状,黄蜡色。整个体色呈灰黄色,但体侧较灰白。冬季时毛色显得更淡。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长15~33cm,类白色或黄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嫩枝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光润如玉,无裂纹,老枝则有细纵裂纹。除尖端部分外,有10~16个隆起环脊,间距约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角的基部横截面圆形,直径3~4cm,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骨塞”,骨塞长约占全角的1/2或1/3,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其外面角鞘内的凹沟紧密嵌合,从横断面观,其结合部呈锯齿状。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成空洞,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质坚硬。气微,味淡。

【药材显微鉴定】横切面:可见组织构造多少呈波浪状起伏。角顶部组织波浪起伏最为明显,在峰部往往有束存在,束多呈三角形;角中部稍呈波浪状,束多呈双凸透镜形;角质部波浪形不明显,束呈椭圆形至类圆形。髓腔的大小不一,长径10~50~80μm,以角基部的髓腔最大。束的皮层细胞扁棱形,3~5层。束间距离较宽广,充满着近等径性多边形、长菱形或狭长形的基本角质细胞。皮层细胞或基本角质细胞均显无色透明,其中不含或仅含少量细小浅灰色色素颗粒,细胞中央往往可见一个折光性强的圆粒或线状物。

【生境分布】栖息于荒漠及半荒漠的开阔地区,性喜干旱。以各种植物为食,如梭梭、蒿类、茅草等。一般边食边行。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北部的边境地区。野生者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严禁捕猎。我国亦有人工养殖,而药材大部分从俄罗斯等国进口。

【采集加工】猎取后锯取其角,晒干。

【饮片炮制】1.羚羊角镑片:取羚羊角,置温水中浸泡,捞出,镑片,干燥。2.羚羊角粉:取羚羊角,砸碎,粉碎成细粉。

【性能功用】咸,寒。归肝经、心经。平肝熄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用于高热惊痫,神昏痉厥,子痫抽搐,癫痫发狂,头痛眩晕,目赤翳障,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内服:1~3g,水煎服;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本品宜单煎2小时以上。

【附注】置阴凉干燥处贮藏。

相关推荐: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