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柰的药材性状鉴定切面类白色,粉性,常鼓凸,质脆,易折断,气香特异,味辛辣,山柰的药材显微鉴定螺纹导管直径18~37μm。色素块不规则形,黄色或黄棕色。

当前位置: 亳药网 > 中药鉴定 > 山柰的鉴别方法

山柰的鉴别方法

【鉴定中药材名】山柰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姜科植物山柰Kaempferia galanga L.的干燥根茎。

【药材历史考证】山柰,原名三赖,其始载本草《本草品汇精要》曰:“其根分莳,春月抽芽,直上生一叶似车前而卷,至秋旁生一茎,开碎花红白色,不结子,其本旁生小根,作丛,每根发芽,亦生一叶,至冬则凋,土人取根作段市之,其香清馥逼人。……广东及福建皆有之。”《本草纲目》曰:“山柰生广中,人家栽之。根叶皆如生姜,作樟木香气。土人食其根如食姜,切断暴干,则皮赤黄色,肉白色。”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与山柰原植物相符。

【植物形态鉴定】多年生伏地草本。根茎块状,单个或数个连生,淡绿色或绿白色,具横纹.芳香。叶通常2片,相对而生,平铺于地面,叶片近圆形,长7~15cm,宽4~12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心形,无毛或于叶背被稀疏的长柔毛,干时于叶面可见红色小点,近无柄;叶鞘长2~3cm。花4~12朵顶生,半藏于叶鞘中;苞片披针形,长25mm,花白色,有香气,易凋谢;花萼约与苞片等长;花冠筒细长,裂片线形;唇瓣白色,基部具紫斑,长2.5cm;宽2cm,2深裂至中部以下;侧生退化雄蕊倒卵状楔形,长12mm;雄蕊1,无花丝,药隔附属物正方形,2裂。蒴果长圆形。花期8~9月。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多为圆形或近圆形的横切片,直径1~2cm,厚0.3~0.5cm。外皮浅褐色或黄褐色,皱缩,有的有根痕或残存须根;切面类白色,粉性,常鼓凸。质脆,易折断。气香特异,味辛辣。

【药材显微鉴定】本品粉末类黄白色。淀粉粒众多,主为单粒,圆形、椭圆形或类三角形,多数扁平,直径5~30μm,脐点、层纹均不明显。油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0~130μm,壁较薄,胞腔内含浅黄绿色或浅紫红色油滴。螺纹导管直径18~37μm。色素块不规则形,黄色或黄棕色。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阴湿处。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有栽培。

【采集加工】冬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

【饮片炮制】除去杂质;未切片者,洗净,润软,切厚片,干燥。

【性能功用】辛,温。归胃经。行气温中,消食,止痛。用于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内服:6~9g,水煎服。

【附注】置阴凉干燥处贮藏。

相关推荐:

------分隔线----------------------------